本报讯 11月28日上午,在广东广播电视台举行的第十一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中,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推报的《全国首创“零散工业废水”共享治理,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成为东莞市进入决赛的九个项目之一,并最终获得三等奖。这是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的党建类竞赛首次跻身省级决赛圈比拼,并获得三等奖的不俗成绩。
据了解,中小微企业是制造业当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收就业的主力军,更是东莞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节点。东莞是制造业大市,工业企业超过20万家,其中日产废水量不足3吨的中小微企业1.2万多家。由于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高、成本大、运营难,大多中小微企业难以通过自建设施处理自身产生的工业废水,导致一些企业要么无法审批落地,要么未批先建,甚至违法排放。总之,中小微企业工业污水处理难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企业困境,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生态先锋实践活动,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按照宜疏不宜堵的思路,创新建立“分散贮存、统一收运、集中处理”模式,实现了零散工业废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达标排放”,为中小微企业破解难题,在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出台全国首部零散工业废水管理地方性法规。东莞市将零散工业废水管理的有益经验,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予以实施。2023年4月1日起,《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明确了零散工业废水产生单位和处理单位的权利义务以及违法责任,开启了国内对零散工业废水依法规范管理的先河,为全市零散工业废水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和有力抓手,也为中小微企业创造了合法生产、达标排污的经营环境。
打造全国首个零散工业废水集中共享处理模式。对于中小微企业处理工业废水方面存在的难点盲点,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成功打造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工业废水“分散贮存、统一收运、集中处理”模式,实现零散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该模式从服务企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两个维度出发,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双赢。
首次实现对零散工业废水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在数字政府框架下构建信息化监控系统,通过安装工业用水水表、储存量计量设备、视频监控、车载GPS等监控设施,依托“人防+技防”的信息化手段,做到对零散工业废水贮存、收运、处理的全过程监控,努力实现不跑漏“一滴污水”,从源头上实现了对工业废水的控污减排。
通过推行零散工业废水共享治理,破解企业废水处理难题,进一步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以零散工业废水转移处理的方式处理工业废水,有效降低了企业落户、项目落地门槛,全市共有8640个建设项目以该处理方式通过环评审批。2022年,全市累计转运处理零散工业废水约33.36万吨,日均处理约914吨,有效解决了企业废水处理难题。中小微企业既降低了违规排放风险,也节省了企业经营成本。以每个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费用20万元估算,全市1.2万家产生零散废水企业共节省建设成本24亿元。此外,废水实施集中处理后,平均每家企业每月可节省处理成本超1万元,每年总共为全市企业节约运营成本14.4亿元以上。
2023年9月,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集中治理模式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环境系统“实干苦干、争先创优”典型案例,为省内其他城市开展工业废水治理提供了路径参考和经验示范。2023年以来,厦门、南京、惠州等多个兄弟城市,相继到东莞考察调研零散工业废水集中治理工作,并对东莞首创的零散工业废水共享治理做法充分认可。
(张郁珑 余淑贤)
来源:珠江环境报